麻油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饮食寡淡的古人,为何在宋代,开始追求起了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 https://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labs.html

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艺术文化,还是公认的“美食之国”。

中餐凭借着精细的制作方式和复杂的调味,在世界美食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
尤其是那些种类繁多的调料,经常让其他国家的厨师叹为观止。

其实中国的调料曾经十分匮乏,直到宋朝时期,门类才逐渐丰富起来。

在宋朝人的开门七件事: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中,调味品就占据了其中四项。

宋代对调味品的使用,也对中国人的饮食文化,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

中国古人将味道分为咸、酸、苦、甘、辛五味,其中咸一直处在五味之首,食盐也是中国古人最早制作并使用的调味品之一。

在宋代之前,由于整体生产力的相对落后,中国的食盐产量并不充足,百姓们只能获取到数目有限的食盐。

所以他们也只会将其用于基础调味之中,并没有使用大量食盐,制作腌渍食品的习惯。

▲洁白的食盐

到了宋朝,随着制盐工艺的进步,全国的各大盐场生产的食盐,已经足够百姓们使用了。

而且财政情况良好的宋朝政府,也不需要通过严格管控食盐来增加收入。

这让宋代百姓可以用较低的价格,买到大量食盐。

宋代也因此成为了我国腌渍食品高速发展的时代。

宋代作为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封建王朝,当时有大量商户需要走南闯北做生意。

为了满足在路上的饮食需求,这些商户们发明了大量的“宜贮食品”,这些食品的保鲜防腐基本都是依靠食盐来完成的。

▲有着千年历史的盐井田

在宋代古籍《中馈录》中,记载了几道用食盐腌渍而成的美食,其中的“盐腌韭”最具代表性。

这道菜在制作的时候,需要在坛子里放上一层层的韭菜,然后在每两层韭菜之间涂抹上大量的食盐用来保鲜。

▲腌韭菜

如此巨大的耗盐量,在之前的朝代中是不可想象的,但在宋代,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之一。

除了腌渍蔬菜之外,食盐还被广泛运用在肉类的保存上。

宋代中原王朝一直面临着北方和西方等敌对政权的威胁,为了加强边防,宋代一直保有大量军队,且部队之间换防频繁。

而肉类作为军队中重要的军粮,它的保存,自然也是首要问题。

在宋代之前人们一般会将鲜肉风干成为肉干,用来随身携带,但这种肉干口感很差,制作加工也不方便,只能勉强果腹。

▲加工后的腌肉

而宋代军队则开始用食盐制作腌肉,和肉干相比,腌肉的保质期一样很长,且能够保持肉类的风味。

腌肉的出现,极大地提升了宋朝士兵的饮食水平,为军队发挥战斗力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
除了腌渍食品的发展之外,充裕的食盐让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不再吃得那么寡淡了。

有了盐味之后,也激发出了人们对于其他风味的追求,这也是推动宋代调味品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。

在中餐中,食用油一直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。

但在中国古代,油脂一直都是十分稀缺的资源,尤其是在汉代发明榨油技术之前,从动物体内提炼的脂肪,几乎是贵族独享的美食。

即使在汉代发明了榨油技术后,食用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依然是一种奢侈品。

直到宋朝时,榨油行业与农业真正分开,出现了专职榨油工坊后,食用油的价格才有所下降。

▲如今的食用油

油价的下降,除了因为出现了专职榨油的工人之外,还因为宋代发达的农业让大面积种植油料作物成为了可能。

而且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,产量更高的油菜籽,逐渐取代了出油量少的芝麻,成为了新的主力油料作物。

之前买不起芝麻油的百姓,也可以用菜籽油烹饪了。

宋代百姓究竟有多喜欢油呢?

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就曾经描述说:当时北方的人无论吃什么的,都要在油里先煎一下。

这在宋代之前,也是不可想象的。

▲如今的古法榨油作坊

在中国古代,普通百姓并不能经常吃到肉类,因此古人的油脂摄入量普遍不足。

植物油的大量运用,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,这对于古人保持健康也大有裨益。

与此同时,在烹饪过程中使用食用油还可以帮助食物提香,这能够提升人们的食欲,也可以赋予食物尤其是素食,全新的风味。

两宋时期士大夫阶级中,礼佛之人不在少数。

他们一般都提倡食用素食,为了保证食材的可口,在烹调时,他们会大量使用植物油来调节口味。

“素食”也逐渐发展成为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餐的素菜烹饪水平,至今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。

除了常见的芝麻油和菜籽油之外,豆油、红花子油、蓝花子油、蔓菁子油等植物油,也开始被用于烹饪之中,

当时在一些沿海地区,还有人会提炼鱼油作为食用油。

▲榨油用的油菜籽

但在整个宋代,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,还是北宋宣和年间,北方地区出现的“人脑油”。

顾名思义,这种油就是人们利用在靖康之乱中,去世之人的大脑提炼的油。

当时一些不法商贩,甚至还把人脑油当作猪油或其他动物油售卖。

这些人的行径虽然令人发指,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即使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,宋朝百姓的生活依然离不开食用油,这也是宋代烹饪的一大特点。

除了食盐和食用油之外,其他加工调料在宋代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,其中进步最大的当属酱油和白糖。

在先秦时代,中国古人就一直用“酱”作为调味品。

但那时的酱多是豆类或者肉类发酵后,产生的糊状食物,一般被当作食物的蘸料来食用,并不能在烹饪时广泛使用。

▲古法生产的酱油

到了宋代,随着发酵工艺的进步,人们发现发酵的大豆经过沉淀后,可以渗出红褐色的黏稠液体,不但具有豆酱的风味,还能够为食物上色,并且不破坏食材口感。

由于它黏稠的感觉和食用油颇为类似,宋代人便用“酱油”来指代这种全新的调料。

在酱油被发明之后,立即被广泛使用到食品的制作当中。

其中尤其以卤菜、拌菜和酱油最为搭配。

时至今日,在凉菜和卤味中,酱油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头号调味品。

▲如今的卤菜

除了酱油之外,豆酱、肉酱、豆豉等,也是宋代百姓钟爱的食物,只不过它们逐渐从精致的菜肴中隐退,变成了佐餐小料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宋代人们说的“酱”指的是广义的发酵酱料。

但到了宋代之后,随着酱油产量的提升和使用场景的普及,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中的“酱”就只代表酱油了。

在宋代白糖的产量,也有了明显的提升,在唐代之前,古人们只能使用蜂蜜等天然调味品来为菜品增加甜味,其高昂的价格,令普通百姓望而却步。

▲白糖

到了晚唐,古人掌握了从甘蔗中提取白糖的技法,但在战乱的影响下,白糖的产量十分有限,糖在饮食中的运用依然没有普及。

在宋代南方的土地,得到了进一步开垦,且内陆地区政治局势趋于稳定,这让甘蔗这一经济作物的种植量有了显著提升,白糖的产量自然也上了一个台阶。

而白糖结晶技术的发展,也让白糖的运输变得更加方便。

宋真宗时期,每年就有几万斤白糖被运往京师,充足的供应,令白糖逐渐成为百姓的日常调味品。

比如著名的东坡肉,在制作过程中就会加入白糖来令肉皮的色泽更加红亮,同时也能提升菜肴的风味。

▲美味的东坡肉

还有人会在薄饼上涂抹白糖然后烤制,以此达到“化痰消食”的作用。

除了做菜之外,宋代百姓还会用白糖来制作甜品,其中最受儿童喜欢的便是“乳糖狮儿”。

这种食物是用牛乳加上米粉和白糖熬制而成的,在混合均匀后,这些东西会被倒进狮子形状的模具中冷却,成型后,便和今天我们见到的奶糖十分相似了。

在熙宁年间的中元节时,北宋皇室会邀请外族使者一同到御楼上观灯。

此时宣仁太后会赏给每位使臣两匹绢布,而随行的孩子们,则可以领到两块乳糖狮儿,其价值由此可见一斑。

▲香甜的奶糖

在宋代之前,由于经济水平不发达,因此百姓们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没有太多的资源去追求食物的美味,各种调味料的生产制作技艺,也长期处于停滞状态。

随着宋代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,人们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,百姓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。

而且当时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,这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提升,并引入了更多香辛料。

在这种社会背景下,中国传统调味品在宋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各种各样的食品加工工艺也层出不穷。

令我国的美食体系大大丰富,为日后中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百姓的饮食形态。

参考资料:

本文部分内容,参考自《宋代调料研究》,邱飞飞著,年6月发表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