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特征及原因 炭疽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,在国内分布普遍,以南方或多雨地区发病较重。 炭疽病菌可为害果实、枝蔓、叶和卷须等,但只在果实上表现症状。在果实着色或近成熟时开始发病,初期在果面上产生针头大褐色圆点,后扩大并凹陷,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,天气潮湿时,产生粉红色粘质物,后期果粒软腐,易脱落,或干缩成僵果。果柄和穗轴发病,产生暗褐色长圆形凹陷斑,影响果穗生长,严重时果穗干枯脱落。 防治依据及方法 ⒈病菌主要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和病果上越冬或在叶痕、穗梗及节处越冬,所以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组织烧毁,生长期及时摘除和拾净病果,病穗深埋,以减少病菌来源,是首要的防治措施。 ⒉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,当寄主衰弱后它才重新活动而扩展,加之园内湿度大、降雨多时有利病菌侵染发病,所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能力是防治的关键环节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:及时摘心和绑蔓,剪修副梢,使架面通风透光;合理施肥,及时排水、除草等。 ⒊葡萄生长期进行及时的药剂防治很重要,尤其对晚熟的易感病品种,如:牛奶、玫瑰香、巨峰、无核白、鸡心和龙眼等,重点抓好休眠期,初侵染和再侵染这三个关键时期。发芽前用40%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,或五氯钠200倍混3度石硫合剂喷雾,铲除在枝蔓上越冬的病菌。生长期开始有孢子时喷第一次药,以后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,一直到采收前15天停止。常用药剂有:50%退菌特可湿性粉800~1000倍液,80%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波尔多液(1:0.5:200)、代森锌、百菌清等,但最好在以上药液中加适量的粘着剂,以提高药效。
扶郎花,属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,因原产非洲,故别称“非洲菊”。其植株较矮,一般高约三四十厘米。叶片呈羽状深裂,簇生于植株基部,有点像蒲公英的样子。花梗高出叶面,一梗只开单花,属头状花序。花瓣宛如雀鸟的长舌,轮生在花蕊的四周,大如杯口,状似光芒四射的太阳。花色非常丰富,有啡红、宫粉、橙*、纯白、浅紫等单色和红白相问,斑点洒金等复色。一年四季都可开花,以春秋两季开得较多。当盛开之时,绚丽秀雅、娇态玉立,令人目不暇接。从开到谢。种在盆上的有7~10天,摘下插于瓶上有5~6天。如果花瓶不及时换上干净的清水,花梗就会提早软化,直接影响花朵的保鲜。 扶郎花虽问世已久,但欧美各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兴旺起来。它的植株因不大美观,家庭很少用来盆栽。大多数都由花场经营,在温室培育切花供应市场需要。到20世纪 70年代,它一跃而为世界名花,在国际市场非常畅销,几乎与玫瑰、剑兰、康乃馨等平起平坐。据报道,1991年美国纽约市平均每人购买扶郎切花183枝,比10年前增长了5倍,被列入家庭用花的第三位。 当今全世界的扶郎花品种共有330多个。按朵头直径可分大轮种(12厘米以上),中轮种(8厘米以上)和小轮种(5厘米以上)三大类。其中,以大轮种的价格较高,重瓣的比单瓣的更贵。扶郎花中的美洲虎(jaguar)系列在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。 扶郎花喜欢在冬季温和、夏季凉爽的环境生长。最适温度为15~25℃,如果低于7℃,叶片便会枯*。在江南一带如果冬季能注意防寒大多可以投产。但此花最怕风雨袭击,如果露地栽培很难保证产品质量。故批量生产必须采取保护措施,应用塑料大棚种植才能获得理想产量。 扶郎花的繁殖方法有二:一是播种,二是用分株法。采用播种发时,通常可将每朵花结的二三十粒种子于春季或秋季播下。采用分株发时,把母株旁边长出的小苗取出,最好每两株作一组挖穴栽种,这样有利于增加开花数量。至于有条件的地方如能实行试管育苗,对于良种的加快繁育推广将更为有利。 扶郎花的根系比较发达,主根较长,侧根也多。种植时,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,经过深耕细碎,起高畦种植。每畦种两行,行距35~40厘米,株距以30厘米为宜。这样疏密适中,可防止叶片相互遮盖,对开花更有把握。 扶郎花因具有“接力赛跑”的开花习性,上蕾先出,另一蕾又接踵而至。每年每667平方米约可生产鲜切花5万~6万朵,多的达到8万朵,故对养分的需求甚多,每月都要追施人畜粪尿等有机肥2~3次,草木灰1次,并施少量豆饼或花生鼓。 此外,每季度还要在畦面上撒施一些硫磺粉,以防止霉病的滋生传染。
由于其中的胶原蛋白不能完全利于吸收,会给胃肠消化系统带来麻烦,即使要吃,也要与青菜、莲藕放在一起煮。